人工智能人人通生态云平台

河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咨询热线

400-6908-558

在线学习
153 人
云校学校
220 所
云校老师
158 人
云校学生
451 人
云校家长
51 人

立即报名

师生互动

您的位置:bitop交易所 > 学习天地 > 教师教学

  • 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IT人刘俊明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 3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作为一名IT行业的从业者,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当前的人工智能领域尚处在发展的初期,无论从技术体系结构来看,还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人工智能领域都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从技术体系结构来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在深度学习等领域有所突破,但是整体的技术框架依然围绕“合理性”进行展开,而这种合理性的设计原则本身就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技术都将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 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三个特点来描述,分别是“体系化”、“平台化”和“场景化”,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依然以六大体系来进行划分,涉及到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动推理、知识表示和机器人学,其中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目前的热度比较高,很多研究生也更倾向于这两个方向。 平台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落地应用的标准之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开放自身的人工智能平台,未来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有能力进行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门槛,同时促进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平台提供的功能各有侧重,有的平台比较注重视觉处理能力,而有的则比较注重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但是平台未来会逐渐丰富,功能边界也会不断得到拓展,这一点与云计算平台的发展会有相似之处。 场景化依然是当前人工智能产品落地应用的重要基础,智能体对于场景的要求往往比较高,随着5G通信的落地应用,以及物联网的发展,未来将为智能体的落地应用奠定扎实的场景支撑。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培养未来人才?专家们这样说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培养未来人才?专家们这样说 2016年,“阿尔法狗”大败围棋大师李世石,让人工智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大部分人第一次领略到人工智能的“威力”,并开始憧憬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 浪潮来得如此汹涌,小到每个个体、大到整个国家,都祭出十八般武艺,去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个体来说,弥补技术、认知上的差距成为亟需;于国家而言,改革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变更固有教学模式成为重要课题。 就以上问题,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创新人才培养论坛上,亿欧公司联合创始人、亿欧资本合伙人张佳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伯禹教育创始人俞勇,论答副总裁王旭君,以及商汤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戴娟等行业专家展开了一番探讨。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6.050, -0.05, -0.82%)·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初期。新工业革命时代,由于技术快速变革,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关联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根据麦肯锡矩阵分析,全球有4亿个工作岗位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未来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才能更好地适配企业需求、不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呢?王旭君将人工智能人才素养归纳为六点: 第二,学习力。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具备很强的学习力,才能在遇到任何挑战的时候,快速地拥抱新变化。 第四,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改变企业研发模式,产出高效内容。 最后,共情能力。拥有观察和共情能力,才能找到高科技发展之外人和物的温度。 除了创新外,戴娟认为未来人才之间的协作更重要。现在的企业协作一般指人和人之间的协作,但是未来会有更多人机之间的协作,即HCI(人机交互)。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培养未来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重中之重,强调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并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但当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融合的探索很少,俞勇认为我国高校仍需在技术、管理、考核上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同时高校要给予学生足够多试错机会,“AI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不是知识层面的教育,而是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教育。” 这和上述规划不谋而合,规划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7年后,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方政府逐步跟进,将人工智能纳入K12教学体系。此外,和人工智能及编程相关的中小学竞赛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公立系统学校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助力人才培养,企业则从技术出发赋能教育。据王旭君介绍,论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了智能测评、智能练习、学习数据分析,以及智能搜索引擎等模块,把老师从教学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结尾:AI+教育是大势所趋,人才培养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