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人工智能试验区定向突围
之江实验室开发的多中心协同的医疗大数据信息平台 周立超摄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先行先试,四个发展区重任在肩。”近日,杭州市召开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工作推进会,杭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红华在会上如是说。 去年10月,杭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批复的第三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今年6月底,余杭区、萧山区、滨江区和西湖区被纳入“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培育名单”,人工智能产业和科研活力正加快释放。 解锁应用场景 打造智慧城市发展试验地 可自动探测甲状腺结节,并给出结节良恶性的超声判断,结节探测准确率达97%,诊断准确率达85%以上……在杭州西湖区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超声甲状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已投用两年。 “两年来,西湖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了我们研发的超声AI诊疗系统,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有了更好的体验。”浙江德尚韵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孔德兴说。 如今,人工智能已广泛地渗透和应用于诸多垂直领域。业内人士对此认为,受益于全球开源社区,应用层进入门槛比基础层、技术层低,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市场规模最大的层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西湖区既有阿里云、德尚韵兴等一批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典型企业,还有紫金港科技城和云栖小镇两大人工智能产业平台,借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建设之机,将打造智慧城市发展试验地,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应用场景试点示范,以未来社区为理念,构建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低碳、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系统,完善发展区社区服务功能。 作为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萧山区拥有以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化纤纺织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和以金融会展、电商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依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科大讯飞等科研、产业资源,场景应用丰富,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有了肥沃土壤。 “萧山城市发展对人工智能需求不断升级,加之2022年亚运会即将到来,大量市政设施、服务设施加快更新。”萧山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萧山将结合发展区建设,发挥“智能亚运”的带动作用,打造AI+综合交通、未来城区、社区治理、应急管理和医疗服务五大领域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 产学同频共振 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8月初,之江实验室联合北京一流科技、中国信通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正式上线发布。 “在国外深度学习框架占据主要市场的背景下,实验室坚持打造更高性能、友好易用的国产开源平台,‘天枢’可帮助科研人员提升算法研发效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发展,现已集聚生态伙伴66家。”之江实验室副主任鲍虎军介绍道。 据了解,以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和人工智能小镇等创新平台为核心,杭州余杭区正构建智能经济创新走廊,力争到2025年,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人工智能应用带动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龙头骨干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余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具体包括聚焦智能芯片、算力平台和计算框架等基础行业产业布局,“未来5年内,余杭还要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2个以上。” 业内专家认为,需要重视的是,我国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虽然应用终端领域投资产出明显,但算法理论和开发平台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应审慎后续技术路线和产业发展路径,补齐技术短板,加强产学融合。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当地通过培育海康机器人等一批细分领域行业标杆、鼓励杭州网易等一批龙头企业开放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算法框架、共性技术等方式,AI领域骨干企业已形成规模化集聚态势。比如在智慧安防领域,辖区龙头企业的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技术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下半年,杭州或将举办全球人工智能大会暨国际智能产品博览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潘红华表示,未来几年将是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和产业版图形成的重要窗口期,期待四个发展区各展所长、探索可复制经验,促进杭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取得显著成效。
-
AI不再触不可及!余杭将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到课堂!
昨天,余杭区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暨引·擎演讲活动在余杭区人工智能教育瓶窑中学基地举行。现场,人工智能夏令营的优秀学员通过绿茵小将、生态保卫战、智能物管大师等精彩的汇报演出节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人工智能饕餮盛宴。 什么?人工智能?小学生?是的,你没有听错在余杭,人工智能早已被搬入了中小学课堂! 目前,余杭人工智能项目设立了“标准校+中心校+基地校”三级教育体系,以余杭人工智能教育皇国山基地和瓶窑中学基地两所基地校为核心,辐射四所中心校,覆盖余杭96所中小学,3万多名学生。 余杭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还开设了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面向社会公益性质开展相关培训班,满足家长和孩子对人工智能的需求。 皇国山基地 皇国山基地坐落在皇国山市民公园内,约9325平方米。基地内建有人工智能专用教室、创客工坊、演讲厅、竞赛厅、直播室等,是集互动体验、拓展提升、赛事活动、展示交流为一体的教育示范点,可容纳450名学生同时开课。 瓶窑中学基地 瓶窑中学基地坐落于余杭区瓶窑中学内,面积1000平方米,以“AI科普+AI科学+AI科创”为主题,开辟8间教学实验室,可容纳240名学生开课,为余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互动体验、拓展提升、赛事活动、交流展示为一体的教育平台。 学生都能在这里,学到什么呢? 基地内涵人工智能展厅、PBL项目式学习教室、无人机教室、3D打印创意工坊、竞赛厅、多功能演讲厅、教师研修室等教育空间。 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建的模型以及各种人工智能真实的案例,向学生们展示人工智能技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奇妙联结,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科创知识技能。 此外,学生们还可以探秘机器人世界,学习AI知识,创造AI作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综合锻炼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最重要的是还能参与AI竞赛,发挥自己所学,同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自主设计并拼装机器人、编制机器人运行程序、调试和操作机器人,进行比赛对抗! 近年来,余杭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在2020年度,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荣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 接下来,余杭将继续深化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希冀成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助力体现余杭“人工智能”的创新型城市特色!
-
河南鹤壁市人民政府设立首批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
2020年8月,由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政府指导在鹤壁市淇滨区设立10所中小学为首批人工智能示范校,创设人工智能实验室,遴选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工智能进课堂”。在实验校规划过程中,威盛创造栗、编程猫与恒锐教育由于优质的人工智能教学解决方案,成为了鹤壁市该项目的技术与课程支持方,为其提供优质课程与教材,并协助实验校申报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未来,威盛创造栗、编程猫与恒锐教育还将邀请国内知名人工智能教授及金牌讲师团队为实验校教师进行培训,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并开展优秀教学课例观摩评比、课题成果展示等活动。 鹤壁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十所实验学校确定 首批“人工智能进课堂”示范校在鹤壁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鹤壁淇滨区教体局落地实施,遴选国内优秀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威盛创造栗、编程猫、河南恒锐教育等企业提供技术、课程、平台和教学服务,共同完成建设。据悉,本次落地的十所学校分别为:湘江中学,福源中学,鹿鸣中学,福源小学,牟山小学,嵩山小学,明达小学,漓江小学,黎阳小学,天赉小学。 首批实验校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普及性,在教学空间布局上既考虑原有学校机房、创客教育资源不浪费,又考虑了原有社团课与普及型开课结合,并对未来评价研究也进行了规划。 本次建设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划分为教学区、操作区、工具区和作品展示区。教学区采用智能黑板,实现无尘教学;操作区采用可分开式座椅,可分隔成单人桌椅,也可组合成6人小组或10人小组,方便进行小组讨论;工具区配备实验室所用工具,助力学生学习;作品展示区展示学生创意作品,鼓励学生进步;无人车赛道选取喷绘布或拼接板模式,既有效节约教室面积,又方便不同教学场景应用。 此外,威盛创造栗、编程猫及恒锐教育三方将与当地教育部门一起提供“标准化+区域化”的、可持续的、滚动式的、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师培训方案,邀请国内知名的人工智能教授、一线名师为实验校提供教师培训,并在实验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分享优秀教学案例,提供优秀教师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威盛创造栗、编程猫、恒锐教育联手鹤壁市,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名片 鹤壁市首批“人工智能进课堂”学校的落地是响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文件的尝试,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立的开端。日后会逐步扩大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提升河南省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水平,努力将河南省建设成人工智能教育示范省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新名片。 “人工智能进课堂”将以国内知名优质企业提供的课程资源为基础,持续培养大量人工智能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通过集合优质技术企业资源、教育资源,为鹤壁市学校提供好工具、好课程、好内容。威盛创造栗、编程猫以及恒锐教育也会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和技术沉淀,持续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智能创新型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