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构建适合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推进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持续发展,10月18日,威盛创造栗团队来到海淀区教科院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室,为来自20多所学校近40名老师进行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培训。
“人工智能教学联合实验室暨海淀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于2018年3月26日成立,至今已开展第八期培训。此次培训活动的举办,标志着我们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现代化教育改革为目标,探索、创新、研究、并落地以对人工智能进校园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其中,威盛创造栗作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带领者,凭借自身的人工智能研发经验和技术应用,深受老师们的喜爱。
活动当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工智能发展史及发展趋势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经验分享,以及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课程实践,第三部分为对无人驾驶的课程理论学习及现场实践。来自威盛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三位讲师:戚放、赵小燕、刘凯明老师为大家进行了培训。
培训活动中,戚放老师首先带领在场老师简要回顾了“人工智能教学联合实验室暨海淀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的开展情况,以及对本次培训活动做了整体的介绍。随后,又为大家对现阶段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产业链进行了解读,并为在场老师们带来了最新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动态。
接下来,赵小燕老师为大家针对K12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做了简单的分享,并为大家传达了人工智能教育最新政策以及最新的成果。从针对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切入点,到课程体系的介绍,并用人工智能实际课程案例为老师们举例,阐述问题探究式学习和软硬件结合的学习方式,才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佳解决方案。
赵老师带领大家体验的第一个语音识别案例——“智能小鱼灯”,通过学习智能硬件及人工智能图形化编程,老师们都制作出了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智能小鱼灯。
智能小鱼灯的制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意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信息素养。而且,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制作出智能恐龙、智能猫咪、智能卡通人物等等其它不同类型的创意案例。
第二个语音识别的体验案例为“智能测距仪”,通过语音控制,对超声波传感器测距,传递参数进行语音转化并播报,不仅让老师们通过简单的例子了解到,在危险地带和人类不宜接近的地带探测播报设备是如何生成的,又丰富了语音识别的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赵老师还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图像识别案例——“智能分拣机”,通过对物体的形状识别并判断,“挑选”合格产品,并“去除”不合格产品,让老师们不仅学会了图像识别的原理和编程过程,还能浅显易懂的了解到实际智能工厂自动分拣产品是如何实现的。
接着,刘凯明老师为大家就无人驾驶技术进行了课程理论培训及现场演示。
基于图像识别原理的无人驾驶智能车,通过按照特征值判断分类,进行边缘计算、选取目标,从而输出正确结果。通过培训,老师们清楚了无人驾驶程序设计的逻辑,掌握了无人驾驶程序控制的原理。同时,刘老师也为大家展示了无人驾驶的同传功能,开启了无人驾驶员的第一视角,让老师们体验到逼真的教学场景,更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无人驾驶的全部过程。
大家跟着刘老师边听课边实践,现场体验了组装、编程和实际演示的过程,并且与其它老师分享交流。这不仅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技术兴趣和爱好,增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对提升科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此次培训为期一天,老师们在紧张又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到关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无人驾驶的相关知识,并深刻感受和体验到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此次培训活动,我们也看到了海淀区教育部门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视,也深刻感受到了海淀区科技教师的勤学钻研。
智能时代,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既是探索者也是传播者,既是分享者也是受益者。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领航者,我们也将持续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为中国儿童青少年搭建一个了解、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