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有哪些特点
教育信息化浪潮已经到来,许多中小学都开始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学校信息化进入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应该比“数字校园”更先进,数字校园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校园网,而智慧校园则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之上的校园网,所以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级形式。因此,学校“智慧校园”应该具以下七大特点:
特征一:集体知识共生共荣。对于以产生知识、传播知识为己任的学校来说,支持知识的创造、传播、管理、使用是智慧校园的重要任务,也是其核心特征。智慧校园要实现个人知识的良好组织管理与便利分享,还要支持团队知识的有序组织与协同创新,实现集体知识共生共荣,推动集体智慧的不断增长。从个人知识管理与分享来看,要提供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帮助个人将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消化吸收、分享和创新;这方面可供参考的例子有云盘、维知、微博、博客、QQ 空间等,不过这些都是单一功能的。从支持团队知识管理与创新来看,要在学校建构一个知识系统,让学校的各种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不间断地累积知识为集体智慧的循环,提高机构智商,提升机构记忆,推动学校知识创新;这方面可供参考的例子有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机构知识库等。
特征二:业务应用智能融合。智慧校园的前两个特征可以视作“公共基础课”,中间的两个特征可视为“专业基础课”,而第五、六特征才是“智慧校园”真正的“核心专业课”。此特征可以从3 个方面来讲:1. 学校数字校园要从业务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架构,实现主动推送和智能推荐,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整体效能;2. 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3. 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创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这个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决策支持等商业智能(BI),需要特别强调“人”的参与,不仅是在后端系统建模时的参与,而是整个应用过程的参与,也是“云端一体化智慧校园”的重要因素,因为“智慧首在人”。
特征三:外部智慧融会贯通。学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现代大学必须与社会接轨。因此,智慧校园也不是孤立的,需要和外部世界息息相通,通过与外部的融会贯通,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例如:1. 校际交流:通过兄弟院校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对比和借鉴,来把握学校改革和发展潮流与规律,发展本校的传统与特色;2. 社会需求:要了解社会发展对于学校的需求,包括就业需求、人才素质需求等,来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3. 发展趋势: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发展趋势、教育变革发展趋势,并融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学校才能持续发展。
特征四:互联网络高速泛在。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基础,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绝大部分工作。“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要为校园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校园的“神经网络”,极大地增强了智慧校园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特征五:智能终端广泛应用。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日益凸显,已经到了需要深入探讨智慧校园的时刻了。目前学校师生拥有智能手机、IPad 日益普及,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计算、信息获取与感知。从学校资源来看,数字装备日益普遍,远程使用、管理与控制成为现实,人与物的互动已不再是科学幻想。此外,各种智能感应技术,包括光线、重力、方位、体态、触摸、影像、位置、温度、湿度、红外、辐射、压力、NFC、RFID 等得到广泛应用,各种监测信息可以随时获得。原来只能感性描述的校园环境和活动,现在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描述,这为充分发挥计算机强大的计算 , 处理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