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承办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和挑战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邬贺铨、张军,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秦昌威,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建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助理总干事格塔丘·恩吉达(Getachew Engid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学习及创新团队负责人索伯黑·塔维尔(Sobhi Tawil)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塞尔维亚、加纳等国家教育和科技界的专家出席了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价值。未来的教育将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启智慧教育的新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正在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着力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路径,打造教师教育新模式,建设智能时代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指出,作为智慧教育重要的支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和智能化(Intelligence)的特征,其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将催生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VR+AI有可能成为终极性的教育技术,对未来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希望科技界和教育界能携手开启“虚拟现实+教育”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共同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秦昌威致表示,集成人工智能的线上教育极大降低了疫情中教育的损失,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创新案例为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共享成为可能,为解决全球教育问题开拓了新渠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针对《5G上云融智 助力教育创新》的主题发表了讲演。他指出,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支付、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5G技术促进了高清视频、VR/AR/MR的技术升级,实现了课堂实时互动的低时延直播、虚拟名师、教师助手等功能,为疫情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与教学内容高度定制化提供了可能,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发表了题为《五维教育:从智慧教室到智联教室》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智慧教育是智慧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智慧(intelligence)、互联(Internet)为理念,基于智联网技术框架重塑“人机物环”关系,通过“智联教室”建设打通空间、时间、知识之间的壁垒,形成三维空间与时间及知识两个维度协同融合的“五维教育”,将推动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生产关系,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释放教育潜能,实现学生和教师“有价值的成长”,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在“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分论坛上做了题为《智能技术赋能智慧民生》的报告,分享了智能机器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未来趋势。他指出,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无法满足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以及5G等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将对基础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报告认为,如何提升对人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认识,正确处理数据收集与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研发海量、多尺度数据的融合算法,实现从局部辅助迈向全局生态重塑等是当前发展智能化教育评价面临的挑战。报告提出了五方面建议,包括把智能化教育评价纳入国家相关战略;深入探索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脑认知规律,赋能智能化教育评价;加强高校间、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智能化教育评价方法创新;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及时应用;在国家层面建立智能化教育评价平台,促进开放共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学习及创新团队负责人索伯黑·塔维尔(Sobhi Tawil)表示,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正在增加,人工智能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取代人的工作,改变很多人的工作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的未来”倡议,推动提升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重新思考教育与学习目的,塑造人类的未来。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伊撒克·福罗民(Isak Froumin)总结了后疫情时代制定教育技术政策的经验教训,包括未来家庭教育将扮演重要角色,多年来学校的数字基础设施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数字化加剧了教育不平等,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人际交流在教育中不可替代。
此外,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国家智慧教育战略联合研究计划”也在本次论坛期间面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SECO IITE)、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国立研究大学暨高等经济大学(HSE)和北京师范大学(BNU)联合发起合作了该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表示,该计划旨在研究未来教育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据介绍,该项目将持续五年或更长时间,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前两年的研究包括五个项目:面向未来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评估、国家层面的智慧教育技术框架、国家智慧教育指数(评价与监测)、智慧学习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校园的技术与标准。每个项目由至少两个发起机构共同领导,将组织更多合作伙伴参与协同研究,并遴选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案例分析。
本次会议共设置了12个专题论坛,包括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论坛、未来教育与教师能力建设论坛、5G时代的智慧教育论坛、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论坛、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论坛、智能时代的K12教育论坛、开放教育资源与全纳学习论坛、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论坛、智慧乡村与智慧社会发展论坛、国际科学教育论坛、ICT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和智慧学习与教育的未来论坛。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国际能力建设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及科学组织、卡迪夫大学(英国)、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俄罗斯)、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新加坡)、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协会、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互联网教育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机构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