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接受的人工智能教育的程度和范围?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进入中小学会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产生什么影响?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的家长,你会不会让孩子接受有关AI的基础教育? 如果你是学校教师或是校长,你又是如何看待AI基础教育进入课程体系? AI基础教育未来的市场需求? 其实,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早已提上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前段时间,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事实上,教育部文件提到人工智能等内容已经不是第一次。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2018年1月教育部召开《新课标》发布会,机器人相关课程被纳入了“新课标”中,内容涵盖编程、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主要知识! 为响应国家号召,不少学校已经开始结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其中,山东省率先试点人工智能教学,首批便涵盖中小学校721个! 同时,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今年年初,教育部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在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中,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也成了热门!不少考生与家长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新兴的专业上。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中国,据教育部门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人,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严重失衡。 同时,我国各高校培养输送的相关人才只占市场所需人才的30%至40%,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不足问题突出。可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教育的力度,补齐人才短板,是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当务之急。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更应该思考,让孩子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触摸未来。需求带动供给,在未来10年,机器人编程教育将迎来爆发期。
-
人工智能对教学方式有何优化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比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将老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英语口试测评,也可以纠正、改进学生的英语发音;而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去年媒体曾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助教代替人类助教与学生在线沟通交流竟无学生发现,说明了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应用潜力。
-
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
对于这种担心,可以从教育的本质以及人与机器的区别等角度进行审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需要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导教会学生做人、塑造学生的品质等。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描绘为,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教育是一项心灵工程,它的实施者——教师是富于情感和智慧、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人类,这些特质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正在努力从教学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的学习伙伴、引导者等方向转变。
-
人工智能是否能改变教育方式
人工智能可以让声音转换成文字,能通过拍照的方式将纸上的文字全部转换为电子文档,数学、物理等学科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批改。也可以帮助说方言的孩子学习普通话和外语。技术的提升和机器的运算处理不断升级,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支持,也为教育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1.教育环境 2.学习过程 3.教育评价 4.教师助理 5.管理与服务 小结:
-
“人工智能”启蒙的最佳年龄
那么,是不是孩子要啃一本又一本大部头的编程书才可以学会编程呢?过去可能是的,现在不是如此。国内外有很多专业的机构,如MIT(麻省理工大学)、GOOGLE、师高教育、趣味编程等,对于少儿编程有多年的研究经验,通过精心编制的课件,培养孩子独立的分析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寓教于乐中锻炼不怕困难、勇于创新、乐于学习的能力。 扎克伯格上大学就开始创业FACEBOOK,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刚上大学就可以有能力去创业呢? 以10000小时为标准,咱们往回推算一下,小扎同学一定是在10岁以前就开始编程了! 从现在就开始,尽早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