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中课堂不再“纸上谈兵”
电影中,特工能通过隐形眼镜捕捉过往行人的面部特征并实时识别身份信息,随后快速锁定追踪目标。如今,这项人脸识别技术已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甚至走进普通的中学校园——在市西中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门口,人脸签到系统会一一记录下来访者的人脸、时间、位置等信息。
半年前,这所学校开出全国首堂面向高中生的人工智能课程。半年后,“AI”对市西的学生而言不再是陌生单词。未来,随着课程和实践项目的深化,校园会变得更“智慧”。
AI课堂从“应用”入手
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神经网络,原本听上去很是炫酷的AI,其实时常要和一堆单调的代码打交道。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的钱晋接下了这门课,他的课堂上,好玩的例子比数学公式多得多。比如,“通过人脸识别功能来按人脸、衣服、场景等分类整理相册”,“提取脸部106个关键点特征就能进行比对确认以实现人脸签到”。“图像识别技术”课引入了大量科普内容和实例。在市西的AI实验室里,声控无人机、魅力值测试机、无人车、可以对话的智能音响等,都是可见可摸的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何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虽然涉及一些高深理论,但这并不是高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能够了解新技术,掌握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思维、培养兴趣,这才是课程要倡导的方向。”课程负责人、市西中学副校长林勤说,AI课堂从“应用”入手,或许就是“正解”。
具透露,智龙计划云平台除了支持学生上课,还有很大“潜力”,依托这个“潜力”未来学校的AI课堂将有“五年三步走”的发展蓝图。“首先,我们会开拓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载体,让学生的研究可以落实到这些载体上,而不仅仅拘泥在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上。其次,将探索人工智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比如,通过学习结果的分析和统计,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个性化学习进行精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