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纳入高考,人工智能时代,孩子要不要从小学编程?
日本前不久公布“2020年将把编程引入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消息传到中国,一时激起千层浪,家长迷茫了,现在的编程会不会和20年前的英语一样?
事实上,日本已经落后了。英国的IT教育自2013年开始,英国政府就要求学生加强对编程语言的学习和算法的理解。
新加坡2014年开始进行软件工程相关教育,政府每年拿出与国防经费总额相当的费用投入“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学、数学的总称)。
俄罗斯2009年开始将编程教育纳入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必修课,引导孩子们开从小学习编程算法、学会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
美国在奥巴马任期,拨款40亿美金普及少儿编程亲自上阵宣传编程教育,邀请比尔盖茨、扎克伯格、Twitter创始人等大咖为少儿编程打call。
我国5年前也开始编程教育布局,2017年开始编程陆续成为浙江、山东等部分省份的高校选考科目。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表示我国要推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中小学阶段普及。
2019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新兴科技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京东开始启用机器人送快递,手机AI语音助手普及,智能家电在智能音箱的连接下走进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
未来科技并非只有在实验室才可以看到,它已经“活”在每个人身边。科技的颠覆式创新必将随之引来教育方向的大变。
今年3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35所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的知名高校名单,未来的高等教育中,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基础学科的整合,而是成就了一条专门的教育体系。
编程虽好,孩子应该从多大开始学习,学什么,怎样学?给家长们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近3年来,全国的少儿编程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天驰、孙悦等人甚至放弃国外学位回国创立“编程猫”。
但是,目前我国编程教育资源紧缺,培训机构多如牛毛但良莠不齐。
目前的师范类高等院校还没有一门研究如何教孩子学编程的专业。大多数所谓资深教师都只能从相关专业东拼西凑。
而且,少儿编程目前在我国并非刚需,也不是中小学生在其年龄段必须学习的内容,只是家长的“起跑线”心理助长了其过分的蔓延。
其实,编程并非一定要从小学起,如果是要掌握编程技能,大学里学习一样不晚,但从小学习编程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更理性看待少儿编程,编程语言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如果孩子有兴趣,并且能用学到的编程独立做出创新的东西自然值得鼓励。
反之,如果孩子仅仅能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课后不闻不问,这样的学习不仅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侵占了孩子的宝贵时间,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