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进高中:现在不做两年后就来不及了
尽管对于是否将人工智能纳入教学体系,当下各界尚有争论。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国教育界要抓紧时间,站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前沿。
11月20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研究生李喜像往常一样,来到上海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每周,他都会为那里的学生带来一堂人工智能实验课。
课堂上,学生先体验一番诸如“扫描喵星人识别种类”、“语音识别控制智能家居”等“黑科技”,继而学习编写代码,最终自己亲手完成类似的AI项目。
这些实验课都基于李喜与团队开发的一套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平台,该平台提供40多个图像识别等基础理论实验以及100多个智能硬件实验。在今年的全国双创周上海分会场,李喜的这一创业项目引得诺贝尔奖得主费林加教授驻足提问,获其评价“能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力”。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
上海一所市重点高中副校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将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最主要方向之一,发展人工智能并引领教学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识。不过,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我国中小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有待夯实,以编程为代表的基础教学将是未来一个阶段内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心。
重点是加强编程教育各国都在比拼AI教育
今年3月,法国宣布在2022年前投资18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及相关教育投入。4月,欧盟提出,要在2020年前带动社会AI总投资达到200亿美元。
美国则早早打出了组合拳。早在2016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份名为《时刻准备着: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的政策研究报告,时任总统奥巴马更是连续两年为“编程一小时”教育宣传活动站台。
目前,对比中美编程教育接受程度,美国每10个学生中有6个具备编程能力,中国仅为0.5个。美国政府计划,在十年内培养十万名编程教师,普及中小学生编程教育。
中国教育界也在加快建设AI人才培养高地。4月,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商汤科技方面推算,到2020年,全国人工智能专业的招生人数会超过3万人,加上届时新高考改革进一步释放的高校自主招生名额,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将被更多高校纳入综合评价范畴。
“敞口大、需求广,相应地我们就做好衔接工作。”尚海龙坦言,商汤科技做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企业输送人才,顶尖的人工智能好手在全球范围都属于稀缺人才。对于家长而言,“则应提前考虑孩子未来的培养和就业方向,到2020年再抱佛脚,很多事情就来不及了”。
高中人工智能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校企多方皆认同,应以实践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具体的实验和任务,引入适合中学生接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算法。“关键是将技术教授融入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project。”前述市重点高中副校长称。
提出了以开源硬件程序设计为主要内容、以机器人等AI相关活动竞赛为载体,在高一信息科技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特色拓展课、学生社团等形式进行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